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tyc41183太阳成集团
  • 10-21

    2025

    王明教授:基于三联吡啶侧边吡啶修饰的新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设计,自组装和性能
    在众多有机配位基元中,2,2':6',2''-三联吡啶作为三齿螯合单元,因其具有结构导向性和配位稳定性强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构建配位超分子结构的关键组分。目前,已经有许多基于三联吡啶的复杂超分子结构被报道,例如金属环、金属笼、金属多面体等。此类配体的设计策略主要集中于在4'位引入不同导向基团,修饰位点的数量与排列决定了配体的几何特征及最终的超分子结构。然而,传统的4'位修饰策略在结构构建与功能多样化方面存在局限...
  • 10-21

    2025

    吴宗铨教授:精确合成基于外消旋体的单手螺旋聚合物及其作为可回收均相手性催化剂用于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构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具有手性的。生物大分子形成精密的螺旋结构是手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螺旋是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二级结构之一,是实现其生命功能的重要结构基础,如蛋白质的α-螺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当前手性催化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同时实现均相催化剂的高活性、高对映选择性与多相催化剂易于回收的优点。传统手性螺旋聚合物通常需要手性单体构建,而利用...
  • 10-21

    2025

    乔振安教授、张凌副教授:低温固-固界面晶化策略合成砖块-砂浆结构多组分介孔金属氧化物促进芳香醇选择性光催化氧化
    介孔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结构特征,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中重要的催化材料。虽然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已开发介孔材料的骨架组分仍较单一,主要包括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碳等。骨架组成的多元化,可提高组分和结构自由度,通过多组分协同提升材料的理化性质。然而保持多孔性的同时兼具组分可调控性和结晶性,一直是介孔材料领域的一个挑战。因此,设计更加简便、温和、可控的合成体系构建多组分介孔材料变得极为重要。针对上述难题...
  • 10-17

    2025

    李路教授:协同Fe–Ti双金属位点实现高效光催化甲烷无氧转化
    甲烷(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成本低、热值高、全球储量巨大,是社会最丰富的碳源之一。其即是化学品、化肥和氢气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一种显著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甲烷资源化利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环境意义。然而,甲烷分子高度稳定(C–H键能达439 kJ/mol),其直接转化面临两大挑战:(1)需克服高反应能垒,通常依赖极端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温(> 600°C)、引入强氧化剂);(2)极...
  • 10-17

    2025

    李成龙教授:一步磷氧后修饰策略构筑高效、窄带、抗猝灭OLED的MR材料
    多共振型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材料兼具高效率与窄带发射特性,是实现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关键发光层材料。目前,B/N骨架的MR-TADF材料主要采用从头合成策略,即通过逆合成分析巧妙设计硼化前体,后通过一锅硼化法(one-pot borylation)或一步硼化法(one-shot borylation),将其转化为目标化合物。迄今为止,该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制备了大量的高效率、窄带发射的OLED器件,然而,在构筑MR-TADF分子时仍面...
  • 10-17

    2025

    张云鹤教授:“构象无序抑制”策略实现高温下的优良介电储能性能
    2025年9月26日,吉林大学张云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通过熵工程实现受限动态与静态无序:一条通向优异高温储能性能的新路径”的重要综述文章。该团队系统提出了以“熵”这一基本热力学量为核心的研究新范式,通过调控聚合物体系内部的动态与静态无序,为实现聚合物介电材料在高温下的高性能能量存储提供了颠覆性的设计思路。文章首次系统地将高温下导致电容器性能衰退的根源,归结于由链段热振动活化(动...
  • 10-17

    2025

    徐吉静教授:同源酰亚胺键构建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复合固态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
    先进电池技术是推动设备智能化、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依托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易燃的液态电解质,难以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电动航空、智能终端等行业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锂电池的迫切需求。高比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被全球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王博伦副教授:分子筛作为光催化活性骨架成功用于高性能光催化 C-H 活化反应
    分子筛因其明确的孔道结构、独特的骨架拓扑和可调变的酸性,被广泛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在众多工业和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固有的绝缘性质在光催化应用过程中构成了显著挑战,绝缘性骨架难以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分离,也难以驱动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分子筛作为光活性载体用于负载钙钛矿纳米晶,成功触发羟基自由基(•OH)介导的选择性C(sp³...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离子交换结合置换反应策略制备PtCu@分子筛 丙烷脱氢催化剂
    近日,吉林大学于吉红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Zeolite-Encapsulated PtCu Alloy Catalysts Enabled by Metal Replacement for Propane”的研究论文发表在《CCS Chemistry》上。贵金属催化剂凭借其高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催化体系,但在高温反应条件下与循环再生过程中,金属烧结和团聚往往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制备兼具高分散性与抗烧结能力的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催化领域的关键挑战。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微孔结构、可调变酸性位...
  • 10-17

    2025

    陈学思研究员、孙静教授:基于协同抗菌剂构建的多功能纳米囊泡靶向级联疗法用于精准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被称为“超级细菌”的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抗生素耐药性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或患病。日益上升的耐药比率与新型抗生素研发进展缓慢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因此,开发针对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这一难题,吉林大学...
  • 10-09

    2025

    杨英威教授:新型荧光大环化合物——高效产生活性氧,助力光动力抗菌
    荧光大环分子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和可调控的多功能性,一直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们不仅能用于荧光成像,还在药物递送和疾病诊疗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可调控其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活性氧(ROS)能力的新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因为ROS正是光动力抗菌和治疗中的关键活性因子。近日,tyc41183太阳成集团杨英威教授课题组联合天津工业大学高辉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三联苯拓展柱[6]芳烃,并通过引入苯...
  • 09-26

    2025

    于吉红教授、王博伦副教授:分子筛作为光催化活性骨架成功用于高性能光催化C-H活化反应
    分子筛因其明确的孔道结构、独特的骨架拓扑和可调变的酸性,被广泛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在众多工业和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固有的绝缘性质在光催化应用过程中成为重要挑战,绝缘性骨架难以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分离,也难以驱动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分子筛作为光活性载体用于负载钙钛矿纳米晶,成功触发羟基自由基(•OH)介导的选择性C(sp³)...
  • 09-24

    2025

    钱虎军教授:突破高分子材料“强度-韧性-加工性”三难困境
    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在实际应用中长期面临“强度-韧性-加工性”三者难以兼顾的经典难题。在传统认知里,材料强度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韧性的降低,而力学性能的优化又常常以牺牲加工性为代价,这一矛盾极大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潜力。近日,tyc41183太阳成集团钱虎军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结合实验研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单链纳米粒子(SCNPs)在高分子基质中的单链拓扑构象效应,成功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在强...
  • 09-24

    2025

    徐吉静教授、王晓雪副教授:分子锁定策略使挥发性醚类电解质成功应用于高能锂金属电池
    在电动交通、低空经济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对动力电池长航时与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牵引下,锂金属电池被视为突破现有体系能量上限的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同时适配强还原性金属锂负极与高压正极的电解液,其安全性与寿命始终受限。现有电解液体系(高浓盐、含氟溶剂/添加剂、液化气及局部高浓体系等)虽可一定程度提升了电解液的耐压与界面稳定性,但普遍面临成本高、黏度高、低温适配性差等技术瓶颈,致使锂金属电池的工程化应用还...
  • 09-24

    2025

    梁志强教授、宋晓伟教授:不可逆硫环化构筑超稳定 D–A 型共价有机框架光强化金回收
    金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贵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应用于多个领域。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含量较大,且从中提取金所需能耗远低于传统提炼方法。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结构可设计性和孔道可调性等特点,展现出高的金效捕获潜力。COFs的孔道结构为Au(Ⅲ)提供了较高的亲和力,同时供–受体(D–A)型COFs有利于电子分离,使得COFs在光照的条件下进一步促进Au(III)吸附还原为Au(0)。针对酸性电子废弃物溶液中的金萃取,开发高稳...
首页上页12345...17下页尾页